北京总校

您当前位置:北京人事考试网 > 时政热点 > 国际博物馆日:多元和包容之中,博物馆的青年视角(2

国际博物馆日:多元和包容之中,博物馆的青年视角(2)

2020-05-18 09:23:28 北京人事考试网 //bj.huatu.com/ 文章来源:未知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展览陈列部主任许潇笑围绕2018年策划组织的“博物馆@当代艺术”跨界展项目的实践与反思,讨论如何通过博物馆展览制造更加具有创造性的文化体验,构建具有博物馆文化属性的“多元与包容”。

  许潇笑谈及了与公众等距离,“公众从来就不是一个单一和均制化的群体,它不仅仅是有年龄和性别、政治和社会身份、知识结构认知、民族和文化身份的不同。对于博物馆要如何来面对这样的问题?”

  “看看传统跟当代的关系。忒修斯之船:一艘古老的船在海上航行了上百年,一个部件坏了,就换一个,一直换一直换,一直换,一百年之后,那艘船还是原来的那艘船吗?我们的历史在经过我们博物馆的保护、传承、研究跟展示之下,到了现在,它的这个变化肯定是会有的,它的延续肯定是有它的意义和价值的,但是在延续当中的这个变化,我们如何来理解?”许潇笑认为,“策展是一种文化关系的生产,它不仅仅是博物馆跟观众当中发生关系,我们不同的知识、学科的知识边界当中都应该可以进行打破,在交流跟对话当中打开自我边界和进行一个拓展。策展跨界知识的生产与方法论这样一个思考。”

  南京博物院正在展出的特展“兄弟王:从满城汉墓到大云山汉墓”展出文物

  四川大学博物馆展陈设计研究所执行策展人李林以”解构与重建:博物馆展陈中考古文物信息的跨学科解读”为题发表观点。他认为,基于学术研究的文物阐释需要构建一种多层次、多角度、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思路,才能适应愈加多元化的展览体验需求,应为观众搭架更加开放化的学习平台,从而使考古文物发挥最大化的社会价值。

  “考古文物是我国综合历史类博物馆的核心展品之一,它在陈列展览和社会教育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与考古遗址类博物馆自成体系的阐释系统不同,考古文物在综合历史类博物馆中的解读需要适应更加多元化的观众的需求。因此在传统的考古研究的基础上,引入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能够形成更加丰富的阐释视角,从而让我们考古文物发挥更大化的社会价值。根据四川大学课题组对全国二十余个综合历史类博物馆基本陈列和主体性临展的调研结果显示,考古阐释的方法在展陈信息、学术语言,以及在观众认知层面上,面向公众的传播和转化过程中,依然面临着瓶颈和问题。”李林总结道,“包括学术语言与信息传播之间的矛盾、阐释视角与观众兴趣之间的矛盾、策展思维与认知思维之间的矛盾和学术思维与教育思维之间的矛盾。”

  上海科技馆上海科学传播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娴,以国外自然科学博物馆 STEM 教育为例,讲述国际上“非正式的科学教育”(ISE)的准入、公平和包容框架问题,探讨博物馆“多元—包容”框架在国内外的差异,并详述了上海科技馆在 ISE 方面所做的关注和努力。

  现有的博物馆教育成效非常显著,但在趣味性、系统性方面还有很多可以改进之处。“假日博物馆”创始人沈鱼认为,对于青少年来说,形成系统的、成体系的知识非常重要,与学校课程相衔接更是强化博物馆教育的最有效途径。而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副研究员赵卓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智慧博物馆文献和建设案例,并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智慧博物馆建设为例,从开放、包容的态度和智慧博物馆云支撑协调发展两个方面,阐述中国智慧博物馆未来发展趋势。

  成都博物馆“人与自然”展

  新媒体时代在各个方面深刻地改变着博物馆,成都博物馆宣传推广部主任肖飞舸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和观察体会,分享了博物馆与网络传播的相互渗透给博物馆带来的边界突破方面的思考。

  首先,肖飞舸谈及了传统文化与大众流行文化的结合,包括几年前的“文物戏精大会”抖音视频。“很多实践案例让我们发现,其实以上的问题关键不是能不能做,而是怎么做,既能吸粉又能保持博物馆的一个调性。吸粉只是第一步,在吸粉以后我们会根据不同观众属性,通过不同渠道来分发层次不同的文化内容。而互联网的传播大大提高了博物馆对社会相应速度,成博的打造之路是不断地在适应新的技术、新的趋势。互联网传播这个新技术、新趋势,也让我们不断地保持一种学习状态。我们做文博宣传的,要随时保持耳听八方、眼观六路,否则的话,一不小心就会落后。”

(编辑:刘然)

图书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   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