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事业单位考试

您当前位置:北京人事考试网 > 北京事业单位考试 > 试题资料 > 事业单位考试公基常识:历史唯物主义

事业单位考试公基常识:历史唯物主义

2013-02-22 15:56:24 事业单位考试网 ○加微信领资料 ○交流qq群 ○华图在线app 文章来源:华图宏阳股份

  事业单位考试公基常识:历史唯物主义由北京事业单位考试网提供:更多关于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事业单位考试,事业单位公基考试的内容请关注北京事业单位考试网!或关注北京华图微信公众号(bjhuatu),如有问题也可点击联系各校区

 

 

  事业单位考试公基常识:历史唯物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

  (一)历史唯物主义使社会历史观成为科学

  1.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历史观的根本缺陷

  认为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历史唯心主义一切缺陷的总根源。以往的历史观都是唯心主义的,主要表现为:第一,否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第二,夸大个人的作用。列宁曾指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一切历史理论有两个主要缺陷。第一,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察产生这些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即社会的经济根源,没有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客观规律;第二,至多是考察了杰出人物、领袖人物或其他个别重要人物在历史变迁中的作用,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及其意义。

  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历史观,即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谁决定谁的问题。这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即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观上的具体表现。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现象、过程和诸种关系的总称。它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三个基本方面,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最主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

  社会意识是指人类精神活动和现象的总称。它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政治、法律、道德观念、哲学理论、科学理论、宗教观念以及社会心理等理性的和感性的社会精神活动。从本质上讲人的一切意识都是社会意识。

  (二)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社会的发展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客观必然性的过程。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基本立场出发,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物质基础和实践本质,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1.劳动的发展史是理解全部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1)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2)劳动是人的全部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劳动一方面生产出人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另一方面也生产出社会关系。

  (3)劳动不仅把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分离开来,同时又把二者联系起来。

  2.社会的物质前提和基础

  人类社会要存在和发展下去,必须依赖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这些物质生活条件统称为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诸方面的总和,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前提,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则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和根本基础。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哲学,不论是宗教神学、唯心主义哲学,还是以往的唯物主义哲学,从认识论上之所以不能正确认识社会本质的根本原因在于:不理解实践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能用实践的观点来看待社会,而马克思的结论是“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理由是:

  (1)实践是社会关系产生的根源。人在改造自然界的活动中必然产生人与人的一定的关系。在人与人的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形成政治的、观念的等各种社会关系。

  (2)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包括制造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创立和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以及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人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又通过实践认识世界。实践是人的活动的根本内容。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的发展主要是人的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社会关系的发展,这种发展是在实践的推动下发生的,特别是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人们的实践能力的结果”,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4.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

  (1)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

  马克思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自然历史的过程,就是说经济的社会形态即社会形态的发展同自然界的发展一样,都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性,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是合乎客观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是可以用科学的精确方法加以考察的。

  (2)社会规律的特点

  社会规律是指社会发展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和自然规律相比,其特点是:

  ①从形成机制上看,它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而人的实践活动体现出新的为自然运动所不具有的特殊运动规律,社会规律就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以及个体之间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

  ②从起作用的方式看,是人的自觉活动的规律,是在人的参与下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实现的。

  ③从表现形式看,社会规律主要表现为统计学规律,而不是动力学规律。统计学规律揭示的是一种必然性和多种随机现象之间的规律性联系,所以人们不可能准确地预见社会事件的发生,而只能预见社会发展的大概趋势,不能做到动力学规律那样准确的预测。

  二、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行机制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

  (1)生产力的含义

  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实际能力,是人与自然之间实现物质变换的能力,是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客观物质力量。

  (2)生产力的要素

  生产力的要素主要包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3)生产力的特征

  物质性,即客观性: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生产力的运动、变化、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本质上是一种客观物质力量,是一种客观的既得力量,是前人实践活动所创造的客观结果,又是人们当前实践活动的根本出发点。

  社会性和历史性:社会性是指生产力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之中并受到一定社会关系的制约;历史性是指它随着人们社会历史活动的变化而变化。迄今为止,生产力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形态:手工生产、大机器生产和自动化生产。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1988年,邓小平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进一步指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2.生产关系

  (1)生产关系的含义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物质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生产关系的构成

  从生产和再生产的运转过程看,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

  (3)生产关系的特征

  生产关系实质上是物质利益的关系;生产关系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基础上的,生产力的客观性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客观性。人一生下来就面临着特定的生产关系,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也不能随意改变。要适应生产力的客观状况进行改变。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构成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其中,直接作用于自然界的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它处在经常不断地发展变革的过程中。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也经常发生变化,但同生产力比较起来,生产关系的系统则是相对稳定的。一种性质的生产关系一经形成,就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为相对固定的形式。

  (1)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

  首先,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什么样的生产关系,最终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最终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力既是决定的因素,又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历史上不同生产关系的交替,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新生产关系一经形成,就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表现为相对稳定的状态。当生产力发展到更高水平时,与原有生产关系的矛盾就会尖锐起来,这时,生产力便要求冲破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用一种适合新生产力发展状况的新生产关系取而代之。这就是说,旧生产关系的灭亡和新生产关系的产生,都是由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所决定的。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生产关系作为生产力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形式,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具体表现为:

  首先,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其次,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会阻碍以致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由基本适应到基本不适应,再达到新的基本适应,这样循环往复,构成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这种运动过程永远不会完结,由此推动人类社会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推动生产方式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集中体现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的基本内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但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一规律的客观要求是: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时,应当保持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状况,甚至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必须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生产关系由基本适应生产力的状况,到基本不适应,再到新的适应的辩证否定运动,就是这一规律的生动表现。

  掌握这一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规律是人们正确认识和揭示社会历史发展根源的一把钥匙;它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和各个历史时期都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战略、策略、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基础,是防“左”反右的思想武器,它对指导我们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2.上层建筑

  (1)上层建筑的含义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设施的复杂系统。上层建筑是人们根据经济基础的要求通过人们的意识自觉形成的。

  (2)上层建筑的构成

  上层建筑包括两个部分,即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它构成了社会的政治结构。政治上层建筑包括:①政治法律制度,包括国家制度、司法制度和社会管理体制;②政治组织,指同政治法律制度相联系的政党组织和社会组织等;③政治法律设施,包括政权机关、军队、警察、法庭和监狱等国家机器。其中的国家政权居于核心地位,对其他要素起着支配作用。

  思想上层建筑即社会意识形态,它是社会文化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它主要体现思想关系。但思想上层建筑不包括语言学、逻辑学、管理科学和各门自然科学等。

  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一定的社会政治法律制度都是以一定的政治、法律观点等社会意识为指导,并与之相适应而建立起来的,它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的体现。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也总是要求有一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与之相适应,政治法律制度一旦建立也会影响社会意识形态。在庞大的上层建筑体系中,政治居于主导地位,是经济基础的最为直接的反映,其中国家政权是政治的核心。在社会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中,政治、法律思想居于主导地位,对其他意识形态起统帅作用。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是第一性的,是上层建筑产生的根源;上层建筑是第二性的,是经济基础派生的。某种经济基础一旦确立,就要求建立适合自己需要的上层建筑。

  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才产生的,因此,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会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第三,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表现在两个层次上,一是在社会发展的量变阶段,受生产力变化的影响,经济基础的调整和改革决定上层建筑的调整改革,使社会发展呈现出阶段性;二是在生产力推动下,经济基础发生根本性质的改变,树立其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或迟或早地要退出历史舞台。马克思指出:“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是积极的、能动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服务上:千方百计地维护自己的经济基础,破坏同自己相对立的经济基础。

  第一,在服务方向上,具有“为我”与“排它”的双向作用。上层建筑一旦建立,就要积极地运用政治力量、法律手段和思想影响竭力维护自己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同样它也要用全部的政治力量和精神力量排除、消灭那些有害于自己经济基础的异己力量。“为我”与“排它”是相辅相成的。

  第二,在服务的方式上,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这种方式来实现的,采用“强制的”和“非强制的”两种方式。政治上层建筑通过建立暴力机关、规定严格的法律制度;观念上层建筑通过影响人们的思想去支配人们的行动,以此巩固和维护自己的经济基础。

  第三,在服务的效果上,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促进作用,一种是阻碍作用。当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而经济基础又是同生产力相适应并能满足其发展的要求时,就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如果上层建筑不能满足新兴经济基础的要求,或者它所维护的经济基础本身已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它就会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总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要通过经济基础这个环节最终反作用于生产力,这是一个复杂的辩证过程。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与社会生产力直接联系,生产力的进步首先作用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然后再通过经济基础作用于上层建筑。在生产力的推动下,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是不断变化的,上层建筑是相对稳定的,当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新的上层建筑建立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是基本适合的;随着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也日益发展起来,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就变得不适合了,矛盾就会越来越激化。上层建筑则成为阻碍经济基础变革的力量,经济基础提出变革上层建筑的要求。因此必须变革旧上层建筑为新上层建筑,新的上层建筑便会以自身的力量促进新的经济基础取代旧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又转化为基本适应了,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点击查看:北京事业单位招聘辅导课程

★事业单位公基高频1000题领取★

手机号:
所属地区:

 

  ——推荐阅读——

  招考信息--北京事业单位招聘信息汇总|备考咨询

  面授课程--事业单位笔试面授课程|面试面授课程

  在线课程--事业单位笔试在线课程|面试在线课程

  图书教材--事业单位笔试图书教材|面试图书教材

  华图在线APP--全年模考|30W+题库|看视频 刷题

(编辑:admin)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   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