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事业单位考试

您当前位置:北京人事考试网 > 北京事业单位考试 > 试题资料 >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题库: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题库: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1)

2013-02-22 15:20:28 事业单位考试网 ○加微信领资料 ○交流qq群 ○华图在线app 文章来源:华图宏阳股份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题库: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1)由北京事业单位考试网提供:更多关于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事业单位考试,事业单位公基考试的内容请关注北京事业单位考试网!或关注北京华图微信公众号(bjhuatu),如有问题也可点击联系各校区

 

 

  二、多项选择题

  101.AC[解析] B项本身说法不对,价值观对社会存在的作用从性质上分有两种:一是促进作用,二是阻碍作用。只说一种作用,犯了片面看问题的错误。D项说法太绝对。本题选AC。

  102.AC[解析] 本题首先要明确题干中诗句的哲理,在此基础上分析选项中诗句的哲理。题干中强调了新事物的发展,A、C项与此相符合,B、D项应排除。

  103.BCD[解析] 近代形而上学存在着三大局限:其一,机械性;其二,形而上学性;其三,不彻底性(唯心史观)。其中,D项讲的就是机械性;C项讲的是形而上学性;B项讲的是不彻底性(唯心史观)。据此,BCD是应选项。A项之所以错误,是因为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104.ABD[解析] 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这说明二者不是简单的等同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承认并十分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首先,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它是受意识支配的,实践的这种本质特性决定它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其次,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活动方式和发展规律,它一经形成,便能反作用于实践。故本题选ABD。

  105.BC[解析] A项说法太过绝对,民主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含义,不可一概而论,应排除;D项说法没有依据,也应排除。

  106.ABCD[解析] 这句话的意思是:和谐才是创造事物的原则,同一是不能连续不断永远长有的。把许多不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而使它们得到平衡,这叫做和谐,所以能够使物质丰盛而成长起来。选项A、B、C、D中所表述的哲理在这句话中均有所体现。

  107.ABCD[解析] 生产力的决定作用表现为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是第一位的,它是人类得以发展的决定因素和终极力量,同时还是衡量社会是否进步,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

  108.AC[解析] 电脑是人工智能的一种。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人工智能的程度不断提高,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开始出现思维演化的征兆。但是,人工智能并不等同于人的思维,人工智能是人类思维一定程度地赋予机器的结果,是受人类思维支配和操纵的,它不可能完全代替人的思维,也更不可能超越和统治人的思维。故本题选AC。

  109.ACD[解析] 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B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故不选。

  110.ABCD[解析] 唯物辩证法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学方法;是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式之一;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经其他马克思主义者发展而形成的一套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世界存在的两个总的基本特征,从总体上揭示了世界的辩证性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各个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这两个基本特征的内涵和外延;矛盾(即对立统一)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包括: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此外唯物辩证法还有其他范畴:整体和部分、个性和共性、相对和绝对,等等。本题选ABCD。

  111.ABC[解析]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各种物质形态之间相互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性质,为哲学总结自然现象以及认识它们的一般规律提供了可靠的知识基础,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故应选ABC。

  112.AD[解析]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故A项说法错误,应选;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故D项说法错误,应选。

  113.CD[解析] 意识的内容具有客观性,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故A、B项错误,应排除。

  114.ABC[解析] 唯物辩证法关于规律的基本观点是:第一,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第二,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所揭示的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不可改变的趋势;第三,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规律的稳定性突出地表现为它的重复性。据此可知,本题应选ABC。

  115.ABC[解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认识活动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认识主体、认识客体、认识工具。故本题应选ABC。

  116.ABD[解析]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本题正确答案为ABD。

  117.ABCD[解析] 社会意识是社会精神生活现象的总和,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态形式。哲学同其他意识形态形式一样,都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并为之服务,都含有一定的阶级性,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其不同点在于哲学是最抽象的社会意识形态。

  118.BC[解析]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是辩证统一和相互制约的。社会理想以个人理想为基础,个人理想以社会理想为导向。一方面,社会理想决定和制约个人理想,是个人理想实现的条件,个人理想要服从社会理想,违背社会理想的个人理想很难实现。另一方面,个人理想体现着社会理想,社会理想包含着千百万人的个人理想,社会理想的实现要靠社会成员个体的努力奋斗。故本题应选BC。

  119.AC[解析]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一方面,哲学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另一方面,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以不断丰富的各门具体科学提供的知识为前提。B项中称哲学是科学的科学,是把哲学当作包括一切科学在内、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永恒不变的理论体系的错误观点,因此排除B项。哲学从总体上揭示人与世界的关系,研究世界的本质与规律,而各门具体科学从某一方面、某一领域来研究世界,把握某一特殊规律。二者的研究领域不同,D项排除。故本题应选AC。

  120.BC[解析] 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是社会意识的根源;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温总理所说的“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中的“信心”,“希望像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中的“希望”,都是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的意识活动,并且积极正确的意识活动也会对社会存在产生积极的反作用,B、C项正确。A、D项未体现,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C。

  121.AC[解析] 统一加碘导致“补碘”过量的现象,体现了事物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适度的原则,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把握界限。不同地区根据具体情况自主调节摄碘量,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特点,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对事物的特点要进行具体分析,不同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B、D项无关。故本题选AC。

  122.AC[解析] 政府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即指除政治、经济、文化职能以外政府必须承担的其他职能。政府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主要有:(1)调节社会分配和组织社会保障的职能。即政府为保证社会公平、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和个人收入差距,运用各种手段来调节社会分配、组织社会保障,以提高社会整体福利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2)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职能。即政府通过各种手段,对因经济发展、人口膨胀等因素所造成的环境恶化、自然资源破坏等进行恢复、治理、监督、控制,从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促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的职能。即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政策扶持等措施,促进社会自我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4)提高人口质量,实行计划生育的职能。环保部修订《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体现了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职能。A项正确。而针对PM2.5危害人类健康,将PM2.5纳入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进行监测,则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C项正确,B、D项无关。故本题答案为AC。

  123.ABD[解析] 题干中关于“遇到跌倒老人扶不扶”的话题成为讨论焦点,许多人观点不同,说明了对于同一事物,由于视角不同认识会有所不同,A项正确。对于“扶不扶”问题由于原因多种,导致结果也不确定,说明结果与原因之间关系多元且复杂,B项正确。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一般地说,外因只能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进程,只能对内因施加各种影响,局部地改变事物发展的面貌。因此C项所言外因和内因同等重要是错误的,D项正确。故本题选ABD。

  124.BD[解析]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与其相适应,并为其服务。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在社会转型期,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因此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也要发生变化,因此重提“厚德”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同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厚德”属于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有助于社会良性运行。故本题选BD。

  125.ABD[解析]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能动的反作用,具体分为两种情况: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不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同时,生产力是生产中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因素。因此C项错误,本题选ABD。

  126.CD[解析]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为:(1)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一切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突破度的界限,引起事物的质变。没有一定量变的积累,质变不会发生。(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题干中“奢侈逐步发展”即为量变,“危亡”即为质变,当奢侈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灭亡。

  127.AD[解析] 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是即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且在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二者不能混淆和颠倒。A项中,“摩擦”“热”“冷”是产生“生热”“胀”“缩”这些结果的原因;D项中,“勤学”“实践”是产生“智慧”“真知”这些结果的原因。B、C两项中的自然现象虽然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但彼此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体现的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128.ABCD[解析] 唯物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包括:(1)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自我否定。A项正确。(2)辩证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其一,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其二,否定是联系的环节。B、C两项正确。(3)作为发展与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D项正确。

  129.CD[解析] 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指组成事物的各个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四个选项中,A、B两项描述的是事物的现象,C项描述的是人的本质,D项描述的是国家的本质。

  130.ABD[解析] 马克思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认为认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世界,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活动的发生。马克思主义反映论是能动的反映论,这是因为:(1)把实践引入了认识论。(2)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辩证法贯彻于认识论,指出人对世界的反映过程是充满矛盾运动的辩证过程。C项显然错误,本题选ABD。

  131.CD[解析]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唯心主义认识论则认为意识先天就有,是意识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的先验论。简单地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而唯心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先天就有。故本题选CD。

  132.CD[解析] 任何认识都是主体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对客体的反映,都是以观念的形态再现客体的特征、本质和规律。认识的主体是指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人,认识的客体是指主体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旧唯物主义认为主体是人,客体是物。辩证唯物主义则认为,主体是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既包括物和人,也包括人和物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指出:“在生产中,人客体化,在消费中,物主体化。”主体的对象化也就是主体通过对象性活动向客体的渗透和转化,即主体客体化,而人通过改造对象的活动消化精神产品,使之转化为主体意识的一部分,即客体主体化。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D。

  133.ABCD[解析] 认识主体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个人或社会集团。认识客体是指认识主体在认识活动中所指向的对象。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为:(1)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即认识关系。(2)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即实践关系。认识不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摹写, 而是主体对客体的加工再现。主体不仅可以反映客体, 而且可以用认识做指导改造客体。(3)价值关系, 即主体对客体的需要和客体对主体的需要的满足。故本题选ABCD。

  134.ABCD[解析] 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的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 “实事求是”是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者相统一的概括,它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包含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原则,正确地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等内容。故本题选ABCD。

  135.ABCD[解析] 归纳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演绎是由一般性的原则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方法。归纳和演绎的客观基础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1)两者互为条件,一方面,归纳是演绎的基础,另一方面,没有演绎也没有归纳。(2)两者相互补充,相互渗透。人们常从归纳开始一个具体的认识,归纳的结论成为演绎的前提,归纳转化为演绎,演绎得出的结论又成为归纳的指导。

  136.ABCD[解析] 物质性即客观实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指社会关系中的物质实体、物质力量和物质关系的统一体。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在: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并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是物质的力量或物质的关系,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说明了社会的物质性。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同样说明社会历史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BCD。

  137.BCD[解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人类实践及其在社会生活中作用的全面探讨,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在人类哲学思想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1)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2)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CD。

  138.ABC[解析]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劳动在人和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1)劳动不仅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而且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是全部人类生活存在和发展的第一个基础条件。(2)劳动是人们全部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3)劳动是人类社会历史的起点,错综复杂、丰富多彩的整个社会物质、精神生活过程,不过是劳动过程的展开和深化。故选项ABC正确。D项,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和物质外壳,而劳动并不是。

  139.ABD[解析]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过程首先是由感性认识能动地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认识,受理性认识的指导,受原有理性知识背景的制约。同时,人的认识又具有能动性,其重要表现之一就是根据自身不同的利益和需要,能动地选择认识客体和客体信息。故选项ABD正确。C项把理论认识视为感性认识的基础,则颠倒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因而是错误的。

  140.ACD[解析]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表述为知和行的关系。题干引述了孙中山先生对知行关系问题的一些重要论点,A、C、D三项是孙中山先生知行观中的重要合理思想。

  141.AB[解析] 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1)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2)人口状况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故本题选AB。

  142.BCD[解析] 任何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在结构,社会结构的基本内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类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构成社会结构。从总体上看,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规则制度及其相互关联方式构成社会的政治结构;各种观念形态的连接方式构成社会的文化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的有机结合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结构是整个的社会结构赖于存在的基础,政治结构是社会结构的中介,而文化结构处在社会结构的上层,这些子结构本身还包括许多更小的结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

  143.ACD[解析] 所谓先进文化,就是指反映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代表未来发展方向和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文化。题目中的这一观点显然认识到了先进文化是对社会先进生产力要求的文化。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对自然的认识,同时也离不开对社会的认识。人文社会科学是人类对社会、对人类自身、对人类文明发展深入认识的知识体系。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一样,在社会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CD。

  144.ABCD[解析]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和平衡。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2)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3)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4)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145.ABCD[解析] 国家的社会职能主要有:(1)调整本阶级内部各个社会成员、各种政治派别与本阶级和同盟者阶级之间的关系,以维护本阶级和同盟者阶级的共同利益,免得因内部矛盾而使其阶级利益受损害。(2)调整其他各种社会关系,如不同地区之间的关系,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关系、社会成员之间的各种纠纷等,以保持社会秩序的安定和保障各种社会活动的正常进行。(3)组织领导社会生产活动和科学文化教育事业。

  146.BD[解析]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什么阶级手里,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它体现国家的阶级本质,决定了国家的类型。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构成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去实现自己的统治。国体和政体的关系是: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并为国体服务;同一国体可以采取不同的政体。故本题选BD。

  147.ACD[解析]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必然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2)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当某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某些局部变化时,被其决定的上层建筑也要相应地发生局部变化;而当经济基础发生根本变革,即旧经济基础被新经济基础代替时,旧的上层建筑也必然被新的上层建筑所代替。

  148.CD[解析]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

  149.ABCD[解析] 根据唯物史观的观点,历史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入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思想因素在社会发展中虽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片面地夸大了思想因素的作用,本质上是唯心史观。 历史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故本题选ABCD。

  150.BD[解析] 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主要表现为:(1)必然性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前途,我们必须努力发现必然性,按必然规律办事。(2)偶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我们决不能忽视偶然性。(3)在科学研究中,应该抓住偶然现象提供的机遇,揭示其背后隐藏的必然规律,抓住机遇往往是在科学研究上做出重大发现的关键环节。 “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这种说法割裂了必然与偶然的辩证关系。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D。

  点击查看:北京事业单位招聘辅导课程

★事业单位公基高频1000题领取★

手机号:
所属地区:

 

  ——推荐阅读——

  招考信息--北京事业单位招聘信息汇总|备考咨询

  面授课程--事业单位笔试面授课程|面试面授课程

  在线课程--事业单位笔试在线课程|面试在线课程

  图书教材--事业单位笔试图书教材|面试图书教材

  华图在线APP--全年模考|30W+题库|看视频 刷题

(编辑:admin)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   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